学中医需要铭记的一些格言
在中医古籍的浩瀚海洋中,智慧的浪花跃然纸上。那些对仗工整、朗朗上口的医理格言,不仅揭示了医学的深邃,更展现了语言的魅力。今日,便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中医师承的格言之美。
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,如同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医术之道亦在潜移默化间调理生机;“疔疮先出血,内毒以寒泻”,宛如清泉涤荡,荡涤病痛,恢复身体之和谐。
“巅顶之上,唯风可到”,如同高山之颠,只有风才能抵达,揭示了疾病有时也需寻其根源;“眩晕者无痰不作,消渴者无火不生”,痰与火,如同无形的敌人,潜伏在身体深处,等待着被揭露。
“风为百病之长,头为诸阳之会”,风邪如狡兔三窟,百病皆可由之而生;而头部,则是阳气汇聚之地,需倍加呵护。
“温病凭脉,伤寒凭症”,脉象与症状,如同疾病的指纹,为我们揭示疾病的真相;“亢则害,承乃制”,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,如同天地间的阴阳交泰,需恰到好处。
“肥人眩晕少气多痰,瘦人眩晕少血多火”,体型与疾病,亦有其微妙的关系;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痛与不痛,往往只在一念之间。
“不懂何经何络,开口动手便错”,医学之道,需明理通络,方能游刃有余;“培之以黄芪,燥之以白术,补气健脾何患不除”,药材的搭配,如同艺术家的调色板,需恰到好处。
“肠痈下不厌早,肠癖补不厌迟”,疾病的治疗,需审时度势,不可一概而论;“苔黄腻热在肝胆,苔黄燥热在脾胃”,舌苔的变化,如同身体的晴雨表,预示着疾病的走向。
“外入之寒,温必兼散;内生之寒,温必兼补”,对于寒邪,需内外兼治,方能根治;“渴喜饮冷,腹中有热,渴喜饮热,腹中有寒”,口渴与饮水,亦能揭示身体的寒热虚实。
“火动风生热,筋挛脉急,风煽火炽,而炽乱神迷,外窜经脉则成痉”,火与风,如同燎原之火与狂风助势,可致身体痉挛与神迷;“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方可清气,入营犹可透热转气,到血直须凉血散血”,疾病的进展,如同层层深入的迷宫,需步步为营。
“火郁发之,木郁达之,金郁泄之,土郁夺之,水郁折之”,五行与情绪,相互影响,相互制约;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”,阴阳的平衡,如同天地间的旋转不息,维持着身体的健康。
“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,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”,药材的搭配,如同艺术家的点睛之笔,能使药效倍增;“大毒治病十去其六,中毒治病十去其八”,用药之道,需恰到好处,不可过量。
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,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”,身体的虚弱,需用温补之法,方能恢复;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,疾病的治疗,需未病先防,已病防变。
“病不辨则无以治,治不辨则无以痊”,疾病的辨识,如同侦探的推理,需明察秋毫;“清肝必须降火,清心必须豁痰”,清肝与清心,如同净化身心的清泉,能使人恢复宁静。
这些中医师承的格言,如同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医学的宝库中。它们不仅是智慧的结晶,更是对后人的启示。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,不断汲取这些格言的智慧,为医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。
标签:
上一篇: 通过中医师承就有处方权吗?
下一篇: 中医师承可以代办证书?别上当了!